其實宮位是除了黃道外
另外一個辨認星體力量的系統
在古早以前
他們一直都不是同一套體系
也沒有現在所謂的
第一宮就是牡羊座
第二宮是金牛座 等等這種說法
宮位起初是紀錄太陽每天的運行
而衍生出來的
像是太陽從地面升起的上升點
來到當日的最高點
接著沒入地面的下降點
最後來到相對於最高點的最低點
之後重新再來過一次
這四個點分別為軸點
都是相對的最高點
也是活躍度最高的位置
就是我們常說的1、4、7、10「宮」
接著再衍生出
往上爬坡的接續區域(2、5、8、11)
以及從軸點掉下來的
衰弱區域(3、6、9、12)
而且古人其實也不是稱為12宮位
比較像是12區域
我自己會形容成
這些區域是拿來看看星體的「活性」
他們是不是在活躍的地方?
還是說在衰弱的地方?
這又可以再衍生一個話題
整宮制或說整星座制(Whole sign)
和常見的象限宮位其一的
普拉西德制(Placidus)
應該要在整宮的哪些位置
卻被推入了其他宮位
過度活躍星體或者壓抑星體的力量
這也是我在解盤上會去觀察的